推广 热搜: 教育  家庭  学习  教育资讯  幼教  家庭教育  初中  高中  小学  家庭教育帮 

“新意迭出”还是“汉语危机”

   日期:2024-08-12     来源:www.zuidijiage.com    浏览:769    
文章简介:国内早已进入信息互联年代,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,个性化、90后的表达方法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风尚。这类互联网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,一旦某互联网词汇在网上时尚,随后就会出目前大家的平时口头语言中。

 

     国内早已进入信息互联年代,伴随互联网的日益普及,个性化、90后的表达方法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风尚。这类互联网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,一旦某互联网词汇在网上时尚,随后就会出目前大家的平时口头语言中。

互联网语言简单化、碎片化、随心所欲化

在一份媒体总结的《2014年互联网时尚语整理》中,“不作死就不会死”“有钱,就是任性”“且行且珍惜”“画面太美我不敢看”这类互联网时尚语赫然榜上有名。

假如说从这类语句中还能大致领会完整的意思,那样有的或许会叫你很难理解。“何弃疗”“画美不看”“十动然拒”“累觉不喜欢”“人艰不拆”……这类打破语法常规而组合在一块的词汇,显然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。

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遂虎教授告诉记者,在他所关注的互联网时尚语中,有把一句话压成四个字的形式,有故意写成错别字的形式,而它们有一个一同点,就是“大部分语义不够明确,容易导致误解”。

“尤其是把一句话压成四个字的‘成语’形式,本身构词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,看上去牵强、生硬、别扭。”任遂虎说,而更让他担心的是,这类本来在互联网平台、聊天当中时尚的词汇,已经进入到现实生活,“打开电视,荧屏上错别字满天飞,不少学生在作文当中频繁用互联网语言,让父母和老师看不明白”。

“不少互联网时尚语,将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随便改变,只重音意而不重词义。存在着将汉语简单化、碎片化、随心所欲化的倾向。”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告诉记者。

承认语言现象的同时,要分清可用范围

前不久,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公告,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能用依据互联网语言、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汇,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。有人觉得,作为年代的产物,互联网用语是不是也是一种语言进步的现象呢?

“互联网时尚词,大家要承认它是一种语言现象。”任遂虎说,“在互联网年代,这类词汇肯定层出不穷,但在用中,大家要分清可用的范围。譬如,在发帖、互联网聊天中用没问题,但在现实的大众传媒与教学场所,还是要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用法规范,以免对青少年导致不好的影响。”

王文宏觉得,从互联网文化的角度来看,正是因为网络的传播特质,使得一些互联网时尚语的传播范围被不断放大。也正是因其传播特质,不少互联网时尚语的生命力并不强,伴随新的互联网文化现象的出现,它们就会被新的互联网时尚语所代替。

“譬如‘给力’,最早词形见于史书,也符合大众表达习惯,目前已被广泛用。再譬如,互联网语言中的‘版主’一词,顾名思义,就是一版之主的意思,主要负责管理网站平台的某些栏目,是信息互联年代的特殊产物,因其形象化被广泛用。但这个词也被网友写成了‘斑竹’‘斑猪’,在社会文化交流中,显然这两个词会对传播导致误解。”任遂虎举例说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